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工党界委员 周晓宇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仅是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片区化治理与规范化建设,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区域治水、黑臭河道整治、厕所革命及国省考断面水质改善等工作紧密衔接,力求实现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协同见效的目标。尽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一是规划与建设不匹配。部分农村地区在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初期,由于缺乏对农村人口分布、污水排放量、水质状况等关键数据的研究,导致设施规模与实际需求存在明显不匹配,或者布局不合理。这不仅影响了污水处理的效率和质量,还增加了后续运维的难度和成本。一些设施在建设时未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等因素,导致设施运行不稳定,处理效果不理想。
二是设施运维机制不健全。尽管各地已经制定了农村生活污水设施运维管理办法,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运维质量不高、管理不规范的问题。部分集中式处理设施由于运维资金短缺、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等原因,导致设施运行维护不善,出现失管失养、非生活污水接入或“晒太阳”等现象。这不仅影响了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还可能导致水质恶化,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三是分散式设施管理薄弱。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主要依赖于村居和村民的自我管理,由于专业能力和资源条件的限制,其维护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一些设施由于缺乏必要的维护和管理,导致设施易受侵占和破坏,处理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分散式设施的运行数据往往缺乏有效监控和记录,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为此,建议:
一、强化精细规划与优化布局。为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建设与实际需求相匹配,应强化精细规划与优化布局。在项目启动前,组织专业团队进行深入的实地调研,全面收集农村人口分布、污水排放量、水质状况等关键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基于调研数据,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规划。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等因素,确保设施布局合理、运行稳定。同时,邀请环保、水利等领域的专家参与规划评审,确保规划方案的专业性和可行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全过程管理,从设计到竣工的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定期对农村污水处理效果进行监测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优化处理方案。此外,还应建立设施运维监管平台,对设施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不断完善治理设施长效管护机制。为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长效运行,应不断完善运维养护机制。乡镇政府应作为治理设施的运行维护责任主体,指导村级组织负责自管设施的运行维护工作。加大对设施运行日常巡查的力度和频次,确保设施正常运行。持续开展“回头看”工作,对已经建成的设施进行全面检查评估,推动分散式设施全面纳入农村“五位一体”管理体系。通过加强设施运行维护的规范化管理,提升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水平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此外,还应建立设施运维监管平台,定期对运维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对运维不力的单位进行问责处理,确保运维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加强对运维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升其专业素养和运维能力。
三、构建村民参与设施共管新模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需要广大村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因此,应构建村民参与设施共管的新模式。通过深入人心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村民对污水治理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到污水治理设施的日常监督与管理中来。同时,加强对村居管理人员和村民的污水处理设施维护管理技术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建立跨村互助管理机制,鼓励相邻村庄在污水处理设施运维上开展合作与交流。通过共享资源、技术和经验,协同解决运维难题,提高设施运行效率和处理效果。同时,建立信息公开透明制度,定期公开设施运维信息和监测结果,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建设,进一步提升治理工作的公信力和可信度。
(发言人系农工党南通市委会副主委,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