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全面提升治理效能”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引导发挥行业、商业协会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共青团和青联界 王 禹
在中国,行业、商业协会是在政府商业行政机构的指导下,以同行业法人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自愿联合组成的,实行民主自治管理的社会经济团体。在当前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中,行业、商业协会在促进企业自律,整合行业资源,平衡利益矛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行业商业协会当前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行业的自律与规范。不同的行业、商业协会立足于本行业、商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对应的行业商业标准和准则,极大地规范了行业内企业的经营行为,引导企业遵守法律法规,道德规范。与此同时,行业、商业协会依法依规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和质量标准,促使本行业企业遵守从而有效的把控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从而大幅减少了因标准不统一等质量问题造成的社会问题。
二、信息交流与共享。行业、商业协会成立以后,各个成员单位通过协会的大平台,加强了互相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换。这样的信息互换主要有三层,首先,行业可以将最新的行业动态,法律法规传导到下游的会员单位;其次,各行业直接可以互相学习,资源共享;再次,加快了各行业内部的科技转化效率,反过来向上推动协会的发展。
三、利益平衡与协调。协会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作为桥梁和纽带,平衡和协调协会与政府,协会内各成员单位之间,企业和自身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协会可以结合本行业的发展实际给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数据和提出建议,以便于新政策的制定更贴合行业的需求和企业的发展;调解本行业、商业内各企业的利益与纠纷,使各企业能和谐发展;调解企业与员工薪资待遇等各类纠纷和矛盾,稳定就业,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行业、商业协会的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其对于社会治理中作用的发挥,以下是比较突出的几个方面:
一、独立性和自主性还有待提高。部分协会存在行政依赖的现象,缺乏独立决策和自主运作的能力,难以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和行业需求开展工作。另外,在部分行业(如食品行业)一些大型企业在行业中占主导地位,行业的标准由少部分企业决定,可能会导致在协会中出现自身利益高于协会利益,使协会失去了公平性和代表性的体现。
二、内部管理不够完善,会员单位积极性不足。部分协会存在组织架构不健全,权力责任区分不明,内部管理不到位等等内部问题导致参与会员单位积极性不足,协会形同虚设,没有对行业起到任何推动作用,反而容易引发内部矛盾和管理混乱,不利于社会治理。
三、资源极度短缺,资金人员等来源极为有限。资金方面,协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会员单位的会费,政府的拨款和社会的捐赠。会费和拨款仅能维持协会的正常运转,社会捐赠由于社会认可度和公信力不足等原因,金额十分有限,难以供给大型多次的协会活动。由于薪资和职业发展有限,难以招聘到适合本行业的高水平人才,限制了协会的持续发展能力。
如何引导发挥行业、商业协会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主要在如下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即政府层面。首先,需要完善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给行业、商业协会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法律依据,明确协会在这个过程中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职能职责等。与此同时,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加强对协会的监督管理,确保协会的运作依法依规。其次,在协会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赋予其应该承担的权利和义务,例如让各行业的标准,市场准入,资质认定,职称评定等更加贴合市场的变化,充分发挥协会在专业上的能力。最后,政府部门应定期和不定期与协会和协会会员单位交流沟通,强化沟通机制,双方可以以座谈会,书面建议,提案,社情民意等等多种形式,即时了解双方的诉求和意见,共同讨论研究社会治理中出现的痛点难点和层出不穷的新问题。
第二个层面,即协会自身层面。首先要加强协会内部管理能力。内部架构不清,权利责任区分不明,管理混乱的协会需要先厘清内部组织架构,强化管理,提升会员单位的积极性,为协会参与社会治理贡献力量。其次,引进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人员,充实到社会治理队伍中去,从而更合理调动有限的资源;最后,更好的参与到与本行业协会相关的社会治理政策的制定工作中去,利用自身专业性,代表性优势,深入调研,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第三个层面,即社会层面。首先需要提升社会各界对协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通过各种宣传渠道,让社会了解协会确实可以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为协会的工作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协会能够更深入的调研,从而在基层中开展工作。其次,建立与其他社会团体,民间行业、商业协会的合作机制,全链条打通社会治理中的难点堵点,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协同社会治理。最后,要加强社会对行业、商业协会的监督,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对协会在社会治理中出现的问题,发生的错误要及时解决,即时纠正,不能形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从而制约了行业、商业协会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系南通三荣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