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加快推动国有资产“办证难”历史遗留问题
提案者:金志锋
情况分析:
开展国有资产清查利用工作,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基础性工作。国有资产“办证难”历史遗留问题影响该项工作推进,亟待进一步攻克。
一、基本情况
据调查,国有资产“办证难”问题主要包括因历史上获得划拨国有土地证照不全、证实不符、权属不清、四址不清等问题。按现有规定办理,存在确权困难、程序繁琐、审批时间长等问题。无产权证的国有资产市场流通性和抵押融资能力大打折扣,影响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升值。相关部门针对历史遗留问题处置缺乏担当作为。
二、存在问题与分析
1.历史原因复杂多样。国有资产是政府和国企数十年长期积累形成的,具有历史性和复杂性,国有资产办证会遇到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一是权属不清,办证首先要确定财产权属,但较多项目开展采取的是公私合营模式,由于过去合作对于资产划分并不明晰,也就导致现今难以划分财产权属;二是材料保存不完整,办证需要提供各类材料,但是由于时间过久,屡次搬迁,导致许多材料流失、保存不完整,客观影响了国有资产办证。
2.跨部门协调难度大。由于国有资产权属不清、资料不完整等问题,一些相关部门在处理时显得犹豫不决,缺乏积极应对的勇气和决心,缺乏勇于担当,往往会以种种理由推迟办理,或是将责任推给其他部门,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规避可能的风险和责任。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使得国有资产证件的办理工作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导致在办理国有资产证件时,申请人不得不反复奔波于多个部门之间,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办理国有资产证件的过程变得异常艰辛和繁琐。
3.现行政策存在短板。国有资产办证难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现行政策体系不完善所导致,国有资产办证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权属确认、资产评估、资料审核等多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复杂或具有争议的问题,如国有资产的权属不清、资产价值难以确定、相关证明材料缺失等。对于这些问题,现行政策往往缺乏具体、明确的指导和规定,导致相关部门在处理时无法找到明确的法律政策依据,从而无法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和决策,也就使得办证工作滞留在某一环节上难以推进。
具体建议:
三、工作建议
1.司法介入明晰产权所属。为解决国有资产产权不清导致的办证难问题,有必要借助司法机关力量明晰产权,司法机关可派驻具有丰富产权划分工作经验的人员参与到国有资产办证过程中去,当遇到产权问题时,建议司法人员、国企工作人员以及私营单位人员组成处理小组,进行充分的举证及协商,明晰产权所属。
2.建立国有资产办证协调小组。为有效解决国有资产办证难问题,首先应明确各审批部门协同责任,将办证过程细分阶段,每个阶段由相关部门配合解决疑难问题;其次建议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国有资产办证协调联合工作小组,各审批部门派驻工作人员参与到工作小组中去,避免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再者,建议定期召开协调会议,邀请相关部门和专家共同商讨和解决办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论证办证合理性合法性,切实解决协调不畅问题。
3.弥补现行规章短板,实现有制可依。建议区政府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办证的规章制度,一是制定具体的国有资产办证指南和操作规程,明确权属确认、资产评估、资料审核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标准;二是制定争议解决机制,对于在办证过程中遇到的复杂或具有争议的问题,邀请专家进行评审和仲裁,确保办证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三是创新实行“容缺办理”、“事实认证”等机制,在保证合法合理的前提下,灵活处理办证难题,但必须依法公开办理过程,以公示形式向社会进行解释说明。
案由:加大经费筹措和支持力度,高质量打造文化惠民阵地
提案者:王智
情况分析:
文化馆被称为“全民终身美育学校”,是全民艺术普及的主阵地。近年来,南通市文化馆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全民文化季”“文化江海行”“新春民俗巡游”“百姓戏台周周演”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为核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和全民艺术普及,每年举办各类惠民活动、社教培训、展览展示近万场,惠及群众逾3000万人次,获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优秀团队,入选首批“沉浸城市故事会”国家级试点,南通市群英馆获评“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调研中发现,对照上级要求和群众期待,市文化馆现有南通群英馆、南通文庙活动中心、南通伶工学社、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馆4块阵地“小而散”,在面积空间、功能布局等多个方面与国家最新标准差距较大,成为制约公共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城市文化形象的短板。主要表现为:一是馆舍面积与上级要求不相符。目前市文化馆缺乏满足市民培训、排练需求的现代化、专业化场馆。馆舍建筑面积全省排名倒数第一,甚至低于部分县级馆,用于辅导、培训、团队活动等公共文化服务的阵地面积不足2000㎡,与国家一级馆4500㎡的最低标准存在较大差距。二是阵地使用与群众期待不匹配。南通市文化馆4块阵地3块为文保单位,其中,南通文庙和南通群英馆中城南别业为省保建筑,伶工学社为市保建筑,目前结合文保建筑特点进行办公,与“还景于民”要求不匹配。由于历史原因,文庙5000平方米场所仅有土地证、无产权证,无法规范化管理。三是功能发挥与发展定位不同步。4块阵地中,南通群英馆二层西侧空间闲置未利用、文庙活动中心历史风貌和剧场建设落后、非遗馆属于租赁性质,没有集教育、交流、培训、表演、展览等功能于一体的专门场所,导致文化馆基本功能发挥受限,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具体建议:
破解当前困境较为可行的途径有:一是加快推进南通群英馆当代馆二层西侧改造。拓展改造群英馆当代馆二层西侧1400平方空间,以社教宣传、培训辅导、交流互动等功能性用房为主,建设专题展示厅、多功能培训教室、多功能社教活动室若干,以及业务用房、管理用房、辅助用房替代目前省保单位城南别业内的部分办公用房。释放城南别业服务空间,更好为市民和游客服务。二是深入实施文庙及小剧场改造工程。配套孔庙修缮工程,对文庙剧场、临街商业区和办公楼改造提升,将1100平方剧院改造成600-800座席左右的小型娱乐演出场所,实现举办中小型群众性综合文艺演出、群众文艺赛事、示范性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综合性业务培训等功能;将820平方临街商业区涵盖临街三层建筑(东大门南侧)及1400平方三层办公楼(东大门北侧)装修改造,设置声乐、器乐、美术、书法、舞蹈等培训教室和非遗展示、文创商店等用房,进一步拓展空间功能。为充分发挥文化馆现有阵地功能,打造“南通特色文化大舞台”“群文创作主阵地”“服务群众主渠道”“南通文旅新势力”,市文广旅局已就上述两个途径制定了文化馆改造项目建设方案,建议市级层面关心支持、加强统筹,财政部门加大资金筹措和支持力度,加快现有闲置资源的改造利用,推动全民艺术普及的活动载体和运营空间提质升级,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提高幸福南通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