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提案工作

提案案例选登(六十一)

来源: 提案委 发布时间:2025-09-15 字体:[ ]

案由:关于有效释放中老年群体消费潜力,进一步促消费、惠民生的建议

提案者:陆雪松

情况分析: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特别对于经济总量基数大的城市而言,消费占经济“基本盘”的地位愈发凸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社会社消零总额35.36万亿元,同比增长3.3%,26座“万亿之城”总量占比超1/3,其中南通前三季度社消零增速在26座城市中居中下游,与经济总量、其他主要经济数据增速相比还不尽匹配。一方面当前消费领域信心仍显不足。目前银行存款、理财产品年化利率虽持续走低,各类促进消费政策接连推出,但居民存款比例仍不断攀升,反映出消费动力欠缺。因此需要顺应消费新趋势,在信心不足时刺激与引导消费。另一方面中老年群体规模和重要性将持续增加。在26座“万亿之城”中,南通中老年人口比例最高,中老年消费者“有钱有闲”,对经济波动抵御能力强,且一定程度可以对年轻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影响。麦肯锡发布的《2024中国消费趋势调研》指出,生活在中小型城市的“三线富裕中老年”将成为消费新动能主力人群。

而当前中老年群体的消费一定程度被低估和忽视。一是认识存在偏差。人们对于中老年群体消费的认知,很大程度还停留在“省吃俭用”这样的消费观中,但随着中国第一代独生子父母渐渐迈入老年生活,这批人群受教育水平较高、经济实力较强、观念较为多元,越来越成为消费的中坚力量。二是营销存在盲点。目前消费营销活动更多针对年轻人群体,但对年轻消费群体有效的营销活动和广告,比如各类购物嘉年华、cosplay、粉丝经济等很难打动中老年群体。此外中老年群体使用社交媒体的比例很高,但更加注重信息来源,需要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背书和熟悉人推荐。三是供给存在短缺。中老年人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通常具有怀旧心理,偏爱传统品牌,倾向选择兼具高品质和高性价比的产品,对精神文化、教育培训、旅游休闲等消费有较大需求。

具体建议:

一是树立全新观念,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渠道和媒体,宣传扩大中老年群体消费的内涵,深化社会认识,引导中老年群体树立现代消费观念,同时打击涉及中老年的消费诈骗行为,增强消费权益保护意识。

二是开展对路营销,增强消费引力。结合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带来的新业态、新模式,拓展中老年群体经济的内涵与外延。鼓励南通头部商业综合体、各大商圈开展针对中老年群体的促销活动,在线上线下推广时,采用适合全年龄段的营销手段。运用财政资金支持等手段支持消费品下乡、本地特色农产品出村进城,多形式激活农村消费。

三是推动改造提升,建设温馨场所。在商超进行软硬件提升,增设休息位、爱心位,打造“无年龄障碍感”商业体。参考日韩经验,推动一些人气冷落的老旧商业街区向“中老年化市场”转型,在更新改造中引入一些满足中老年消费的性价比店铺,增加满足中老年社交需求的消费场所。

四是增加优质供给,提升消费品质。聚焦中老年消费群体的康养、娱乐、生活需求,引入更高层次、更高规格的文化演出、体育比赛、家政服务等。强化市场经营主体线上线下合作,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多渠道拓展文旅消费。



案由:关于做大做强我市高端船舶配套产业的建议

提案者:民建南通市委员会

情况分析:

2023年9月,江苏省政府印发了《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做大做强“蓝色板块”,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当前,船舶行业形势良好,船舶和海工配套产业成为发展亮点,全球性船配产业向中国市场转移趋势明显,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端船舶配套产品将成为船东首选,也能极大带动船舶海工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船舶工业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江苏造船完工量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2022年,南通、泰州、扬州三市充分发挥各自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同心同向同力打造世界级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意味着江苏船舶与海工先进制造业将迎来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协同发展机遇。但从总体上看,南通现阶段的高端船舶配套产业发展,主要存在几个问题:

从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看,邮轮制造、水下装备及海洋油气开发等领域的技术革新对提升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尽管欧洲造船业在总装建造市场逐渐退出,但在设计、配套及海事规则制定上仍占据优势,几乎垄断了海洋工程装备的核心设计与关键配套。南通船舶海工产品目前多依赖欧美设计,需支付高额设计费用,高端配套设备受制于人,创新引领不足,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特别是在深水装备领域与韩国的差距明显。

从船舶海工配套设备本土化率看,尽管本土配套企业有所发展,但仍主要集中于低附加值产品,如舵机、锚机等,而高附加值设备如主机、电机等高度依赖进口。这不仅压缩了南通船舶产业的利润空间,也削弱了其整体竞争力。南通政田重工等企业在船舶海工甲板机械装备及关键元件方面有所建树,但高端船用设备研发生产能力仍显不足。除少数设备本土化率超过50%外,其余船用设备本土化率普遍偏低。部分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未形成规模效应,建造高端装备时核心部件仍需进口。

具体建议:

一、突破高端船舶配套产业关键技术瓶颈。依托长三角高效科研院所多的优势,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联盟,构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强国际合作与人才引进,与全球顶尖设计公司合作,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通过股权合作、技术产品联合开发、合资公司设立及人才引进等方式,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推进低碳、绿色、智能化研究,针对远洋、内河船舶的低碳零碳动力需求,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如发动机燃烧与排放控制、先进材料、智能控制等船舶配套产业。

二、补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短板。依托在通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培育核心配套龙头企业,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构建一批关键部件配套企业的集群。加强重大项目布局与中试基地建设,补全被国际巨头长期垄断的原材料、元器件、核心技术等短板,扶持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推动原材料供应商、核心配套设备制造商及海工安装与维护企业等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合作。鼓励陆上装备制造企业与船海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提升南通船舶海工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三、优化政府服务提升营商环境。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等形式,依托人才优势,建立政府服务队伍,加快企业数智转型,完善船舶修造行业产业大脑应用场景,推进智能化转型,创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并利用长三角人才优势,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为企业吸引和培养高水平研发、技能、管理人才。加强政策扶持,对船舶技能型人才给予政策支持,如建设廉租房解决工人生活问题,出台政策降低人才流失率。